「月球如何形成」成為天文學家爭論的焦點。瑞士伯恩大學的科學家提出月球形成的新說法,認為是45億年前一個巨大星體高速撞擊地球後,地球的部分物質結合而成。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的「科技評論」雜誌報導,月球與地球內部成分相似,例如核心主要都由鐵構成。因此科學家一致同意,月球不是在別處形成後,才被地球重力吸引過來。
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是一顆火星大小的星體慢速撞上地球,兩者溫度升高,都釋出大量的熔解物質,其中大部分冷卻下來,進入地球周邊軌道,並結合成月球。也就是說,月球是由此星體和地球(兩種不同的星體)二者的物質結合而成。
不過,科學家觀察地球和月球表面的「同位素組成」,發現兩者非常近似,可見兩者來源相同。
因此,伯恩大學研究團隊提出新的假說,認為外來星體比多數科學家認為的大,與地球相撞後,星體只遺落少數物質,大部分則繼續前行。衝擊後的碎片溫度比科學界普遍認為的還高,碎片落入軌道上,最終成為月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