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於1976年,首度於非洲的薩伊北部被發現,然而到了1995年,於薩伊南部再次爆發大規模感染。伊波拉病毒是捲絲狀病毒科(Filoviridae),也是一種RNA病毒,具高度傳染性且疾病進展十分迅速、致命。美國普渡大學David Sanders教授和其研究團隊實驗發現:伊波拉病毒蛋白質外鞘 (outer protein shell)醣蛋白(glycoprotein) 的生化結構與鳥類所攜帶的許多種反轉錄病毒 (retrovirus) 外鞘的醣蛋白構造十分相似。先前,科學家們已經知道伊波拉病毒與鳥類所攜帶病毒,在內部的基因組成上,有著高度的相似,而David Sanders教授等人進一步的指出,這些病毒甚至連外表也很類似。這項發現暗示著波拉病毒與鳥類所攜帶病毒,有著相似的進化路徑,甚至可能是由同一祖先所演化而來;而鳥類也可能是散播伊波拉病毒的罪魁禍首。但目前並無有效的治療藥物,科學家們對其傳染媒介與宿主也是一知半解,也正因對此病毒束手無策、一籌莫展,人們對其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懼。從西元 1976 年發現伊波拉病毒以來,該病毒已在非洲地區奪走數百條人命。然而,目前科學家們對於伊波拉病毒的來源,所知有限。可以確定的,人類和猴子都會受到該病毒所感染,更可怕的是,一但疫情爆發流行,其致死率往往高達百分之五十以上。以下報告就是要介紹此種病毒的特性和對抗方法。
二、伊波拉病毒的類型
伊波拉病毒主要有三個菌株:薩伊、蘇丹與象牙海岸三型。薩伊型是最具毒性的,導致 80-90%的死亡率,新的疫苗實際上對於三種病毒都能提供保護。在恆河猴的實驗中,接種疫苗的猴子在6個月後給予伊波拉病毒沒有感染的現象,並且在血液內測不到病毒的存在。未接種的猴子則在感染後很快速的就死亡。研究人員說:之前的動物實驗發現這種疫苗對於老鼠及天竺鼠有完全的保護作用,但是對於靈長類則沒有研究可以得知,對於猴子有如此良好的結果,相對的其效果對於人類一定也相同。
病毒的形狀:病毒直徑約80nm,790nm長(馬堡病毒),970nm(伊波拉病毒),是為線狀病毒屬(Filoviridae)的成員。呈長條形,構造奇特,有時呈分叉狀,有時捲曲,長度可達10um,經常造成死亡的絲狀病毒(filoviru),熱帶雨林因過度開發造成雨林中的潛伏細菌出現。它是病毒出血熱的病因之一,絲狀病毒呈線形且經常於一端帶有小鉤或小環。
三、伊波拉病毒的病徵及傳播道徑
伊波拉(又稱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已經發現有六種由伊波拉病毒引起的傳染病。當伊波拉病毒感染細胞時,它以驚人的速度在細胞中進行複製,然後裂解細胞,從細胞中釋放出來。伊波拉病毒的臨床症狀是嚴重出血,潛伏期六到十天,先是感冒症候而後變成”人體爆炸:Bleed Out”出血熱,死亡率90%通常在數天內死亡。先是與感冒症狀一樣,其次很快就高燒,紅斑,嘔吐,內出血,體內器官溶解潰爛,人體溶化(人體爆炸)。從被傳染到死亡約兩星期以內。前一星期是潛伏期,症狀開始時是頭痛,輕度目眩,與感冒相似,但無法用治感冒之法治癒,反而出現眼球底的疼痛。死亡前三天左右全身高燒顫抖,持續性嘔吐越來越厲害,病人感覺像似戴了面具,臉上無法表現任何表情。眼珠無法運動。死亡前一天,人體膠原質開始溶解,皮下組織溶化,結締組織瓦解,皮膚與人體剝離,全身出血,肝臟變質,癲癇性痙攣,死亡在血泊中。其他徵狀還包括突然發燒、前額頭痛、無力、肌肉疼痛、心跳降低、結膜炎,然後是腹部疼痛,嗜睡。祇有少數人能逃過一劫。一九七六年,伊波拉病毒首度侵入非洲薩伊,死亡率達百分之八十八,薩伊一個五十萬人的小鎮奇魁特更是爆發大規模疫情,死亡人數無從估計,染病者多為青壯年,平均年齡三十七歲,感染範圍從二歲到七十一歲。當時遭到病毒攻擊的奇魁特市出現集體恐慌,雖然軍方武裝封鎖所有的對外道路,不過伊波拉病毒仍然繼續向距離奇魁特百五十哩的首都金夏沙(Kinshasa)蔓延,即使後來疫情遭到控制,可是一九九五年的五月初,伊波拉還是捲土重來,病人、病患家屬以及照料病患的醫護人員,接二連三因出血熱死亡,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一九八九年,美國維吉尼亞州一個距離華聖頓特區不到二十哩的小鎮瑞斯頓(Reston),也同樣發現伊波拉病毒的死亡病例,顯示病毒已經飄洋過海。
感染處:伊波拉病毒特別易與肝細胞及網狀內皮細胞(如巨噬細胞)作用,當微血管的內皮細胞受傷後,便開始漏出液體及血漿蛋白質。有些病人發生血管內凝血,隨後即喪失正常的血液凝固能力。最後因體內血量過低而導致休克。並且造成組織氧化作用的普遍性干擾進而促使器官衰竭。一旦發生臨床休克,則病人經常不可能復原。
傳染方式:伊波拉病毒的傳染係經由與受伊波拉病毒感染且已是重症的人有密切的身體接觸而來。在先前的爆發流行中,照顧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人的病房照顧者及家人經常發生人與人間的傳染。由於血液及體液含有大量的病毒,所以病毒的傳染亦可藉由重複使用曾用於治療病人皮下注射的針頭而發生。目前尚無證據顯示伊波拉病毒可藉由空氣傳染給人,亦無臨床實驗證明在猴子間可經由空氣傳染伊波拉病毒,但是最近在ProMED上有一個實驗報告:將二隻用籠子關起來的猴子與已受伊波拉病毒感染的猴子(關於另一籠)同置一室,結果最後這二隻猴子死於伊波拉病毒。但我們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及實驗來澄清這一發現。Reston病毒株雖可藉由空氣傳染,但這菌株對人類並無害。
四、伊波拉病毒的疫苗
伊波拉病毒的疫苗終於出現了。最近動物試驗的結果中顯示出新的疫苗可以成功的保護猴子不致招受感染。這個新的進展為人類疫苗的產生以及治療出現了一線曙光。伊波拉病毒通常在感染後的數天內,對感染者的體內與體外引發無法控制的出血並且伴隨著發燒的病症,最長也不過持續數週。這對於被感染者的免疫系統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反應。
新的疫苗結構主要有兩個部份:一是三段裸露來自於病毒的DNA,其二則是三個月後給予來自於修飾後腺病毒的促進結構,其目的在產生伊波拉病毒的蛋白。 研究人員Sullivan說:DNA疫苗非常的有效,因為動物細胞對於自己所製造的蛋白產生疫苗接種的作用,這樣子模仿了實際病毒的感染作用。但是DNA對於刺激免疫系統的反應通常不是很成功,有些病毒的載體(vectors)比裸露的DNA進入更多的細胞中,並且引起更強的免疫反應。疫苗的產生給予對伊波拉病毒感染的治療上有著很大的意義,諸如抗體的存在能否有效的被純化與應用在新感染病人的身上,給了很大的希望空間。未來研究人員希望能對每一型的病毒都有純化的疫苗可供使用,對於疫苗的開發則希望在數年內可以完成。
您或許不知道在這個醫學進步的今天,人類對於充滿細菌的這個世界了解的其實還是蠻有限的(這樣說也許會有人抗議)。不過當您知道什麼是伊波拉病毒以後,相信多少會同意我的看法吧。
記得三、四年前有一部電影叫做「危機總動員」(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片中就是以伊波拉病毒為主題而發展的一部電影。這種可以在一夕之間造成數百人死亡並讓醫學家聞之喪膽的病毒,至今人類對牠仍是一籌莫展毫無概念。
回顧歷史,人類第一次發現這種病毒的時候,當時曾經吸引過全世界數百位醫學家同時飛往出事地點調查,大家無不希望能夠找出因應之道。可惜這種充滿神秘的病毒,就像武林魔俠一樣,在科學家仍未找出克制方法之前,卻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真應得是來無蹤去無影,全世界的科學家簡直是一無頭緒。這不禁令人感到病毒的恐怖,深怕伊波拉再一次的出現。當然,他們都知道;如果下次是發生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其後果將遠遠超過曾經發生在歐洲的黑死病,這恐非區區消滅幾隻老鼠或焚燒受感染屍體就可解決的,這對於您有什麼啟發呢?想了解伊波拉病毒嗎?不妨看看下面的介紹,如果有興趣的話,希望您未來也能夠投入這方面的研究,說不訂為來諾貝爾獎的得主就是您,什麼事都有可能的,對不?
伊波拉病毒年史
這種病毒首次發現在1976年,地點是蘇丹與相距約500哩遠的薩伊共和國。大約有600個個案發生於市區之醫院與村落內。死亡率高達70%。
第二次暴發流行是在1979年發生於蘇丹的同一地區。
1994年在象牙海岸的當地居民與黑猩猩發現不同型別之病毒株。
1995年在薩伊的Kitwit,有大規模流行。
伊波拉命名
以薩伊的一條河流來命名,也是1976年本病毒第一次被發現之處。
分類
伊伯拉病毒有四個亞種,分別為Ebola Zaire(EBOZ),Ebola Sudan(EBOS),Bola Reston(EBOR)及Ebola Tai(EBOT)。以流行病學的角度而言,Ebola Zaire,Sudan及Tai能引發人類及次人類的靈長類生病,Ebola Reston則僅造成猴子生病,但並不會造成人類生病。如以構造分析,其外型皆類似,但因有不同的基因序列存在,其抗原及生物性質亦有所不同。
病發情形
所有型式的病毒出血熱皆以發燒及肌肉痛開始,而後隨著病毒的不同,疾病可發展至產生呼吸症候、嚴重出血、腎症候及休克等症狀。病毒出血熱的病情可從相當輕微的疾病以至於死亡都有。以病情來看,病人會先發燒、冷顫、頭痛、肌肉痛及喪失食慾,隨後可能發展出嘔吐、腹瀉、腹痛、咽喉痛及胸痛等症狀。最後血液失去凝集機轉,病人可能從針頭注射處流血,血亦可能流至腸胃道、皮膚及內臟器官。
病毒的形狀
病毒直徑約80nm,790nm長(馬堡病毒),970nm(伊波拉病毒),是為線狀病毒屬(Filoviridae)的成員。呈長條形,構造奇特,有時呈分叉狀,有時捲曲,長度可達10um,經常造成死亡的絲狀病毒(filoviru),它是病毒出血熱的病因之一,絲狀病毒呈線形且經常於一端帶有小鉤或小環。
傳染方式
伊波拉病毒的傳染係經由與受伊波拉病毒感染且已是重症的人有密切的身 體接觸而來。在先前的爆發流行中,照顧伊波拉病毒感染病人的病房照顧者及家人經常發生人與人間的傳染。由於血液及體液含有大量的病毒,所以病毒的傳染亦可藉由重複使用曾用於治療病人皮下注射的針頭而發生。目前尚無證據 顯示伊波拉病毒可藉由空氣傳染給人,亦無臨床實驗證明在猴子間可經由空氣傳染伊波拉病毒,但是最近在ProMED上有一個實驗報告:將二隻用籠子關起來的猴子與已受伊波拉病毒感染的猴子(關於另一籠)同置一室,結果最後這二隻猴子死於伊波拉病毒。但我們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及實驗來澄清這一發現。Reston病毒株雖可藉由空氣傳染,但這菌株對人類並無害。
如何避免感染
避免接觸到已受感染者的體液,如血液、糞便、尿液及嘔吐物等。如果病人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或鼻炎,則照護者必須戴上臉盾或外科面罩及護目鏡以防止飛沬傳染。不論是住院或門診的病人,應處於單獨的房間。在疾病早期病人並不需要置於負壓室,但於住院時應予考慮以避免以後仍然需要轉移病人。必須限制不必要進入病房的工作人員及訪客。照護者必須小心使用防護措施以防止皮膚或黏膜與血液或其他體液、分泌物及排泄物接觸。
結論
即使在現今醫學昌明的時代,對於伊波拉病毒就只有唯一的治療方式----支持治療(處理體液及電解質的平衡),在目前也沒有任何的治療藥品及疫苗先前的伊波拉病毒爆發流行,只要持續有人與受感染者的體液接觸,流行就會持續,但教導當地人群如何避免傳染疾病及改善流行地區的醫院環境後(1976年 在薩伊的爆發流行,未消毒的針頭及注射筒即是一主要的因子),就可結束流行。伊波拉病毒的毒力亦可能限制其傳播:因為病人快速死亡使得病毒並沒有機會傳播很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